近些年土壤專家對蘇州地區自然土壤的研究分析表明,蘇州地區的粘壤質主要有普通水耕人為土和粉砂粘壤質,普通水耕人為土分布面積最廣,前者集中分布在常熟市、昆山市、吳江市東部地區和太湖周邊地區,后者主要分布于張家港市、太倉市西南部蘇州工業園區、相城區東部、吳中區東部地區。
人為土其實就是母土或母質經過人為耕作熱化成土作用形成的類土壤。 蘇州因處于長江下游,瀕臨大湖,屬典型湖積、沖積平原地貌,土壤多屬人為土中的水稻土。
專家調查認為,這種土長期處于水淹的缺氧狀態,土壤中容易有氧化鐵沉淀,形成銹斑、銹線為粘重,特別易于膠結,適于制坯,燒結后比較堅實。

陸墓附近的陽澄湖地區、土壤大多屬于湖相沉積土,沙粒、粉粒的含量較高,沒有石灰反應,有鐵銹斑和鐵錳結核出現,陸墓人習慣稱為“湖砂土”,即粉砂粘壤質普通簡育水耕人為土。這種土經過二十九道工序燒成的磚,“面背四旁色盡純白,尤燥紋,無墜角,叩之聲震而清”,不堿不蝕,堅硬異常。
相城區,尤其是陸墓地區的這種粉砂型的粘質土,最大的特點就是《天工開物》中所說的“粘而不散,粉而不砂”,是這種粉砂型粘質土中的“極品原料”。

由于制作金磚用的這種“粘而不散,粉而不砂”的“極品原料”的質性特點,另外加上金磚制作過程中二十九道工序的精密和細致,才使得少量沒有被選送至京城的、流散民間的金磚,有了一種特殊的用途,那就是:把它當作書法入門的練習磚,特別合適。
自明代開始。就有人發現,用毛筆蘸了清水在“金磚”上寫字,和在普通青磚上寫字的感覺就不同。毛筆在“金磚”上走動,不過于潤滑,也不過于生混,就像是毛筆蘸了墨之后在宜紙上書寫的感覺,而且,清水被“金磚”吸走之后,還會有和墨上宜紙時一樣的渲染效果。

清代有筆記小說記載,乾隆南遇時,聽說文征明曾用金磚練字,就讓當時的兩江總督尹繼善從陸墓御窯村取來一塊明代萬歷年間的樣品金磚。乾隆試寫了以后,感覺非常滿意。而且他還認為用金磚練字,省墨省紙,就傳諭并帶回數百塊金磚,讓皇子們習字。
文章由蘇州厚窯·伯恩金磚(www.romaniajersey.com)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