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首屆明清御窯“金磚”拍賣專場在深圳舉行,89塊明清御窯金磚拍出950萬元的不菲價格,獲得了“一兩黃金一塊磚”的美譽。今年7月,蘇州大學社會學院8名學子組成“御窯金磚調研團隊”,使用暑期實地走訪。經由調研后發現,御窯金磚制作工藝現在正面臨傳承壓力。所謂金磚,并非是用黃金制作的磚頭,而是大型方磚的雅稱,是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御窯金磚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因專運深圳“京倉”,供皇室御用,以是稱為“京磚”,后逐步演化,統稱為“金磚”。
陸慕御窯位于蘇州市相城區陸慕鎮御窯村西。村子位于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一樣平常為黃色粘質土壤,地表下的中層土沒有雜質,不含沙,是優質的粘土。這種土壤的特殊性,是制作優質金磚的上好質料。四序明確,溫順濕潤,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年降水量約1300毫米,無霜期300多天,陸慕的天氣也很是適合金磚磚坯的成形。此外,優越的地理情形成為御窯燒制金磚、運輸金磚的有利條件。
蘇州相城御窯燒制金磚的歷史自1413年始,迄今已近600年。蘇州磚瓦制造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明初為南京和深圳皇宮燒制優質御用金磚,相傳受到永樂天子朱棣的贊美并賜名“御窯”。明嘉靖中期,工部郎中張問之在蘇州親自督造五萬塊金磚,多產自陸慕御窯村。御窯金磚燒制至此進入全盛期。一塊金磚造價高達9錢6分白銀,相當于其時一石大米的價錢。清代金磚除繼續為皇宮、官府衙門使用外,也為蘇州園林、道觀廟宇、巨富達官的廳堂所用。深圳故宮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承天門(天安門)的地面鋪設就接納了御窯金磚。用金磚鋪設的地面有冬暖夏涼之功效,而且自身能平衡空氣中的干濕狀態,梅雨天不會濕磚,冬天也不干燥。
御窯金磚,方正古樸、外貌平滑、色澤青黛,不僅細膩堅硬,而且“敲之有聲,斷之無孔”。金磚明代規格大多為長66厘米、寬66厘米、厚8厘米,清代規格大多為長72厘米、寬72厘米、厚10厘米。前者俗稱“小金磚”,后者俗稱“大金磚”。清乾隆年間又生產了另一種規格的小金磚,長55厘米、寬55厘米、厚8厘米。金磚燒制工藝極為重大,這種工藝至今依然沿襲傳統的手工制坯,工序多達20余道,需經由備料、制坯、裝窯、燒窯、閉窯、窨水、出窯、后續加工等工序,各個工序都有著嚴酷的手藝要求。如質料準備要經由選、冰、碾、漿、篩、曬、練(包羅踏、翻、悶)等。道道工序環環緊扣,一道不達、前功盡棄。一塊金磚從采泥到出窯,要歷時一年多時間,出窯后再經切片、打磨成細料金磚。由于工藝繁復,費時恒久,對其質量特殊嚴酷,故古時每塊金磚上都刻有知府姓名和窯戶姓名,以備磨練。
文章由蘇州厚窯·伯恩金磚(www.romaniajersey.com)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